历史与社会学院专职辅导员 任宗仪
一、案例事件
学生Z,经过高考考入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12级历史学一班。在他童年时期,母亲因为激烈的家庭矛盾服毒自杀了,他的兄长也在那个时候离家出走了,已经多年没有回过家,父亲也基本不关心他。这些事情从小就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阴影,在他与我交流的时候,说经常晚上会做噩梦。其实,这些情绪都被他自己隐藏的很深,在上大学以后他一度感觉非常好,觉得终于离开了家,有自己的生活了。在大一、大二期间也表现的非常好,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一职,我是在他大二时才接手他们班级的,从我与他接触来看,他与人交往,处理班级事务都表现的非常正常,没有任何问题。
但是,从大二下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,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,他与寝室的同学相处越来越不好,经常发生矛盾,上课也经常旷课,甚至一度不想参加期末考试。当时,正值学期期末,事情比较多,我没有与他进行深入的交流,只是要求他必须把考试考完,有其他问题等考试结束以后再来解决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我那个时候的不重视是有问题的,这个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考试结束而消失,而是更加严重了。在大三开学以后,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联系到他,他的父亲也不知道他的去向,同学朋友都联系不到他,最后是通过QQ的方式与他取得了联系,他在外面打工,之后在所有人的劝说下他返回了学校。回校后,我以及学院的相关领导都和他进行了多次的深入交谈,了解了他的想法。他觉得学校的教学无法达到他的要求,所有的教学模式都与他上大学以前的期望不同,他自己也尝试去适应,但是到大二下学期的时候,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无法去适应了,觉得自己有时候都没有生活的目标,甚至想选择他母亲的做法,他的这些想法让我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。当时,我在问题发生之初并没有及时的去解决,而是认为那只是暂时性的厌学情绪,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调整过来。这些都为现在解决问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,可以说是我工作上的疏忽。
在回学校以后的一段时间,他都表现的非常消极,经常性的旷课,在寝室也找不到他,打电话不接,完全处于封闭的状态,所有人都很难同他交流,包括他的父亲与兄长,当然他们也很少关心他。当时对于问题如何去解决,一点方向都没有,无从下手。学院出于教学管理的考虑,甚至一度提出想让他主动退学,他自己也有这个想法。只是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惜了,他已经是大学三年级了,还有一年多就可以毕业了。后来,我实在没有办法,只能采用最后一个方法,每天去和他聊天,打电话,发QQ,去寝室。通过半个月的时间,在他女朋友的帮助下,有了一些变化。他女朋友也是一班的,只是大三的时候去青岛大学做交换生了,没有在他身边。那一段时间,我通过他女朋友了解了他其实不是不想学习,只是不愿意天天坐在教室里,他认为自己自学效果更好。了解这一想法以后,我和他做了一个协定,只要他在大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能够排名班级前三名,我可以接受他的做法,但在此之前他必须去正常上课。我知道这不符合学校的规定,但是当时的情况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。他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中,之后我经常性的与他交流,讨论毕业以后他的方向,他一直是不想回家的,我和他分析了现在的社会状况,让他明白想要自立是需要实力做后盾的,他自己也渐渐意识到他现有的能力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想法。他决定考研,其实,他的目标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他必须要有一个目标去指引他向前走。
通过上学期的努力,而且他决定考研,这些都让他慢慢重新调整过来了,开始主动去上课,虽然与同学的交往仍然不像以前,但是至少他在慢慢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。其实,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需要长期的时间来关注的。我毕竟不是他的家人,无法解决他渴望家庭关怀的心理述求,只能通过同学朋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,尽可能的让他不去回想以前的事情。到这一学期,他的状态已经基本调整过来了,学院的老师也不再反映他的旷课问题,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,虽然还是没有进前三名,但已经没有挂科的现象了。我相信只要他坚持自己考研的目标,以后只会越来越好。
其实,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存在着各种来自家庭的问题,经济发展的同时,人们越来越忽视情感的交流。这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是非常大的,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保障,也需要精神关怀。这就对现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只能说工作一直存在,那学习也就不会有终点。
二、案例分析
1.该学生长期缺乏家庭关怀,童年的记忆也一直困扰他。在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,家庭一直是处于缺位的,问题很严重。
2.外界与他自己想像的不一样,在适应调整的过程中没有人去指导,导致他产生了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。
3.缺乏生活目标,没有找寻并实现梦想的意识,对于以后的生活如何安排茫然无知。
4.长期封闭自我的真实内心,缺乏与家人的交流,对他人存在严重的戒备和不信任。
三、教育方法
1.与他女朋友以及周围同学朋友保持通畅的联系,了解到很多他的个人情况。通过这些情况,对症下药,及时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2.发动他周围的同学、朋友与他谈话、帮助辅导。从同学、朋友的角度不定期地进行沟通,鼓励他。
3.经常性的找他谈心、与他发短信、在QQ上给他留言,让他时刻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。
4.鼓励他树立生活的目标,并努力去完成目标。
四、教育效果
该生与我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信任,很多的时候会主动与我交流、讨论一些事情的看法,换言之他已经逐渐从个人的封闭状态中慢慢走了出来。虽然偶尔他还是会回想以前的事情,但是已经在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。该生现在学习态度比较认真,对于一向厌恶的课堂教学也是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,已经有很多任课教师在我面前提及他的转变。
五、教育案例反思
1.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,也不想想当然的认为一些事情,学生的问题很多时候都可以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去解决,这是我在这件事情上学到最重要的东西。同时,也要坚信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把一个孩子转变过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辅导员首先就不能够放弃,一旦我们先从内心认定一个学生“无可救药”了,那一切也许真的就无法挽回了。
2.从细小处去感动学生,善于发挥教师“期望效应”。根据教育学的原理,一旦老师对学生表现的越关注,那么学生就会按照老师期望的方向去发展。同时,也必须真的做到与学生为友,平等的去交流、对待,让他把你的朋友,而不是老师,老师只是四年时间,朋友是一辈子的。
3.做好与他周围人的沟通。在对他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中间也曾经出现过反复。在那种情况下,要联系他周围的同学和朋友,双方达成了一致共识,让这些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和“哥们”去“打前站”,将我的一些想法侧面渗透给他,起到一定作用。同时,适时地以温情和理性的方式去触动他,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4.情理结合的方式。做辅导员光会“以情感人”是不够的,你更要学会“以理助人”,这个“理”就是“理性、理智”。在这个学生的问题上,我在接手初就意识到首先要解决他的学习问题才能帮助其找回自信,并且逐渐脱离空虚无目标的生活方式。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很盲目地找其谈心,而是通过一系列详尽合理的分析帮助该学生树立生活目标。从效果上看,这是最理智的做法。
5.对于这类学生的关注一定要保持一个连续性。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,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忙的原因忽视了和他保持的沟通交流。结果导致他的“旧病复发”。而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,极易出现前功尽弃的结果。
6.这样的学生心思细腻,内心敏感脆弱,多会选择像QQ或者个人博客等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。我一般通过这两种载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,并采取谈心的方式与其交流。